河北省石家莊市2016屆高中畢業班第一次模擬考試試卷
語文(A卷)
注意事項:
1.本試卷分第Ⅰ卷(閱讀題)和第II卷(表達題)兩部分。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作答時請認真閱讀答題卡上的注意事項,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閱讀題
甲 必考題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討論孔子的政治思想,首先遇到的難題便在于確定春秋后期的社會性質。春秋時代社會動蕩不安,那是孔子在編次《春秋》中便揭露的。問題在于,這種動蕩不安是好事還是壞事?自先秦到清朝中葉,幾乎所有學者都認為是壞事,不但儒家如此說,道墨法諸家也都如此說。他們盡管傾向不同,論證的角度也不一樣,但判斷所謂好壞的邏輯卻是相似的,那就是把社會秩序看作圣人賢人的創造,因而現存秩序的崩潰,自然就是非圣無法的結果。根據這種邏輯,必然會推導出“世愈古而治愈盛”的結論(法家有所不同)。只有當他們爭論誰是圣賢、如何取法時,人們才可能判斷出他們各自的實際立場。
到近代,由于接受進化論的學者逐漸增多,對于春秋時代社會狀況的意見才有所改變。人們開始說,先圣未必比后圣聰明,先王之道未必能成為后王之法,因此社會的變動不能都說是壞事,很可能倒是社會進化的表征。這樣的歷史觀,自然是個大進步。但進化是怎樣取得的呢?大多數學者仍然以為出于人們意見的改變,就是說后代圣賢的社會政治見解比起堯舜禹湯文王周公的要成熟、進步,于是社會制度就改變了。
正因為如此,以上兩個時代的學者在評論孔子思想的時候,盡管不乏真知灼見,但程度不同的唯心史觀,使他們都不可能正確地估計春秋時代的社會變化,從而也不可能正確地評價孔子的政治思想。
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在中國傳播,愈來愈多的學者相信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道理。人們開始認真探討春秋時代的社會性質,試圖為包括孔子在內的那個時代的觀念形態找出存在的基礎。不過,相信道理的正確,不等于能夠運用它來解決歷史的實際問題。即使在熟悉歷史唯物論的學者中間,由于種種原因,主觀的或客觀的,對同一歷史問題也會出現認識上的分歧。例如關于春秋時代的社會性質,便至少有四種見解:奴隸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社會過渡的社會,領主封建社會,領主制向地主制過渡的社會。每種見解都有自己的根據和理由,至今仍很難確定哪種見解稱得上完全正確。
確定觀念的存在基礎如此之難,進而分析觀念本身自然更難。事實上,無論研究者對春秋時代的社會性質持有何種見解,對于孔子的政治思想,都可以給予肯定、否定或半肯定半否定的結論。目前這些意見都有,而且都從歷史材料中找到了依據。因此,確定材料的性質以及所反映的時間,便成為討論孔子思想的必要前提。這一點對于研究他的政治見解尤其重要。孔子一生的經歷很復雜,他發表的政見自然也有復雜的背景。不了解他說話的時間、場合和對象,便不能正確判斷他政見的是非。而現在的研究水平還沒有達到使人們可據此進行精確判斷的程度,于是要取得一致的結論尚不可能。問題的復雜性,使得討論孔子的政治思想只能在各抒己見的基礎上求同存異,不斷縮小分歧,以期最終通過爭論來弄清楚歷史的真相。
(摘編自蔡尚思《孔子的思想體系》)
1.下面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編次的《春秋》一書,反映了春秋時代社會的動蕩不安,儒家、道家、法家等諸家認為這種動蕩不安不是好事。
B.先秦到清代中葉,學者們的傾向、論證角度、判斷邏輯不同,但都認同圣賢創造了社會秩序、社會動蕩不安是壞事。
C.依據“圣賢創造社會秩序,崩潰是非圣無法的結果”《古代學者推導出“世愈古而治愈盛”的結論,法家觀點有所不同。
D.受進化論的影響,不少學者對春秋時代的動蕩不安有了新的看法,他們認為社會的變動很可能就是社會進化的表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近代接受進化論的學者認為,后代先賢的社會政治見解比堯舜禹湯文王周公的認識要成熟、進步,社會制度也因此改變。
B.“世愈古而治愈盛”和“先王之道未必能成為后王之法”這兩種觀點雖然不相同,但是它們都收到了唯心史觀的影響。
C.愈來愈多的學者接受了唯物史觀,他們開始認真探討春秋時代的社會性質,找到了當時的觀念形態存在的精準基礎。
D.相信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和用它解決歷史實際問題是兩碼事,由于種種原因,對春秋時代社會性質的認識仍有分歧。
3.下面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根據是否尊先王為圣賢、如何取法的意見,就可以判斷出對孔子的政治思想是肯定、否定還是半肯定半否定的實際立場。
B.確定春秋時代社會性質四種說法中的哪一種完全正確已經很難,分析孔子在復雜的社會背景下形成的政治思想自然更難。
C.受研究水平的限制,不完全了解孔子說話的時間、場合和對象,不能精確判斷他政見的對錯,學者們的結論就不可能一致。
D.在各抒己見的基礎上討論孔子的政治思想,求同存異,不斷縮小分歧,就有可能通過爭論從而盡可能地還原歷史的真相。
二、古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絳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高祖之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從攻胡陵,下方與。方與反,與戰,卻適。后章邯破殺項梁,沛公與項羽引兵東如碭。楚懷王封沛公號安武侯,為碭郡長。沛公拜勃為虎賁令,以令從沛公定魏地。攻東郡尉于城武,破之。破秦軍于藍田。至咸陽,滅秦。項羽至,以沛公為漢王。漢王賜勃爵為威武侯。從入漢中,拜為將軍。還定三秦,至秦,賜食邑懷德。攻槐里、好畤,最。擊趙賁、內史保于咸陽,最。圍章邯廢丘。轉擊項籍。攻曲逆,最。還守敖倉,追項籍。籍已死,因東定楚地泗水、東海郡,凡得二十二縣。還守洛陽、櫟陽,賜與穎陰侯共食鐘離。賜爵列侯,剖符世世勿絕。食絳八千一百八十戶,號絳侯。勃為人木強敦厚,高帝以為可屬大事。勃不好文學,每召諸生說士。東鄉坐而責之:“趣為我語。”其椎少文如此。文帝即立,以勃為右丞相,賜金五千斤,食邑萬戶。居月余,人或說勃曰君既誅諸呂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賞處尊位以寵久之即禍及身矣勃懼,亦自危,乃謝請歸相印。上許之。乃免相就國。歲余,每河東守尉行縣至絳,絳侯勃自畏恐誅,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見之。其后人有上書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長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辭,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與獄吏,獄吏乃書牘背示之。曰“以公主為證”。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勝之尚之,故獄吏教引為證。勃之益封受賜,盡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為無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絳侯綰皇帝璽,將兵于北軍,不以此時反,今居一小縣,顧欲反邪!”文帝既見絳侯獄辭,乃謝曰:“吏方驗而出之。”于是使使持節赦絳侯,復爵邑。絳侯既出,曰:“吾嘗將百萬軍,然安知獄吏之貴乎!”絳侯復就國。孝文帝十一年卒,謚為武侯。
(節選自《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人或說/勃曰/君既誅諸呂/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賞/處尊位/以寵久之即禍及身矣/
B.人或說勃曰/君既誅諸呂/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賞/處尊位/以寵/久之即禍及身矣/
C.人或說勃曰/君既誅諸呂/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賞/處尊位以寵/久之即禍/及身矣/
D.人或說/勃曰/君既誅諸呂/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賞/處尊位以寵/久之即禍/及身矣/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食邑即封地,其大小隨爵位黜升而損益,古代的卿、大夫以封地征收的賦稅為食祿。
B.列侯是秦漢時設置的二十種爵位中的一種,屬于“侯爵”,是異姓臣子的最高封爵。
C.符是朝廷封官、傳達命令和調兵遣將的憑證,剖分為二,執有其中之一即可生效。
D.尚,有匹配之意,多指高攀婚姻;文中指周勃的兒子周勝之娶孝文帝的女兒為妻。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周勃軍功卓著。最初以中涓的身份隨從沛公,后沛公封他為虎賁令;隨劉邦四處征戰,滅秦定楚,多次立上等功。
B.周勃不喜文學。周勃不喜歡文辭學問,每次召見諸位儒生和游說之士,他就面向東坐著,責令他們直言陳事。
C.周勃為人謹慎。他懼怕位高權重會禍殃及身,請求歸還相印,皇帝允許他辭職,周勃辭去丞相職位回到封地。
D.周勃木訥老實。他被誣入獄,面對廷尉的詰問他不知如何回答,獄吏提示他破財免災,幾經周折,他才得以釋放。
7.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歲余,每河東守尉行縣至絳,絳侯勃自畏恐誅,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見之。
(2)文帝既見絳侯獄辭,乃謝曰:“吏方驗而出之。”于是使使持節赦絳侯,復爵邑。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8~9題。
臨江仙 陳與義
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墻東。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此詞是陳與義在建炎三年(1129)端午節憑吊屈原所作,這一年,他流寓湖南、湖北一帶。
(8)詞的上闋,作者是怎樣抒發感情的?請簡要分析?(6分)
(9)與蘇軾的“一樽還酹江月”相比,本詞中詞人“試澆橋下水”用意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補寫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宮賦》中用夸張的手法言其宮殿之大、狀其樓閣之高的句子是“ , ”。
(2)王安石《登飛來峰》中“ , ”二句,表現出一個改革家撥云見日、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
(3)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辛棄疾表明自己雖然年老卻還是壯志猶存,希望得到重用的兩句是“ , ?”
乙 選考題(25分)
請從11、12兩題中任選一題作答。并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所選題目對應的題號右側的方框涂黑。按所涂題號進行評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題評分。不涂,按本選考題的首題進行評分。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
1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
金嘴 勞馬
到北京出差,晚上沒事,我去大學里看望老同學“焦大頭”。
焦大頭顯然是綽號,表明他腦袋的大小與眾不同。
大學時,大頭與我住上下鋪,是班里的“神侃”,能說善辯,只要話一開頭,后面就全歸他了,一個人包場,講三四個小時不待喝口水的,真正的“金嘴子”。
畢業后,他留校任教。據說講課效果極好,名氣很大,全國各地到處講演。他的職稱也比別人評得早,已成了知名教授了。同學們聚在一起時,經常會提起他,都認為大頭是“后天發展先天”,天生就是做教師的材料。
大頭的夫人也是我們班上的同學。如果按腦袋的體積取外號的話,沒有比“小頭”的稱呼最貼切的了。但從沒有人這么叫過她。
畢業后我們已有二十多年沒見面了,我一直想找個機會聽他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地“神侃”一番,讀大學時聽他講話真是享受。
敲開房門,“大頭”迎了出來。“請”,他把我讓進了客廳。“大頭”明顯有些老態,腦袋“亮”了起來,年輕時的滿頭濃發已不知去向。
“夫人呢?”我想見他的另一半。
“不在。”他答。
“怎么樣,這些年過得挺滋潤吧?”我問。
“還好。”“大頭”的語調和表情都很深沉。
“聽說你講課出了名,滿世界地飛來飛去,都快講瘋了吧?”我打趣道。
“哪里,哪里。”“大頭”以前從沒這么謙虛過。
“據說你講課收入頗豐,出場費很高,跟歌星差不多了吧?”我希望他能把話頭接過去。
“傳說,傳說。”他又縮了回去。
“同學們跟你聯系多嗎?”我想換一個話題。
“不多。”他只迸出了兩個字。
我喝了口他遞過來的白開水,環顧了一圈客廳,逐一評點了房間內的所有擺設和裝飾。
“大頭”總是笑瞇瞇的,偶爾“嗯、嗯”幾聲。
“你怎么樣?”沉默了好一陣子,他終于說出了一個完整的句子。
我只好把畢業后工作、學習、生活的一切細節向他作了詳盡的交代,他似聽非聽地點著頭,顯得興趣不大。
我又對國內國際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等許多當今無聊的男人們感興趣的話題一一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試圖激起他的談興。要知道這可是“大頭”的強項,大學期間若是碰到這類話題哪有別人插嘴的份兒。
“大頭”聽得挺認真,但一直沒有共同探討的意思,還是“嗯嗯”“噢噢”地點著頭
我極掃興,后悔不該大老遠地來看他。
“你怎么不說話了,別光我一個在這瞎侃,我正想聽聽你這位大教授的高論呢?”我有些不自在了。
“嗓子不好。”他指了指咽喉處。
“是嗎,到醫院看過嗎?大夫怎么說?”我替他著急了起來。
“沒事。”他口氣很平靜。
我又喋喋不休地向他推薦各種保健方法和治療方案。
“不用了。”他擺擺手。
我又干坐了一會兒,便告辭了。
一路上,我總覺得他的病有些蹊蹺,莫不是患了絕癥?在我的記憶中,他可是一個健談的“金嘴子”,若不是有什么難言之隱,警察都堵不住他的嘴。
回到賓館后,我心里一直惦記著“大頭”的病,一夜未合眼。第二天,我撥通了“大頭”太太的手機,我先安慰了她幾句,并表示我的擔心。
她先是笑了一陣子,接著就憤憤地告訴我,“大頭”的病純粹是讓錢鬧的,是財迷心竅的怪病。據她說,“大頭”講課賺了不少錢,越來越意識到自己講的話含金量很高。現在除非你付錢,否則他就懶得開口,就連夫妻之間也很少交流。
她在電話的那頭越說越激動,講了不少“大頭”掉進錢眼里的極端例子。說有一次好不容易跟她聊聊天,臨了伸手向老婆要報酬,她一氣之下扇了他一耳光,他這才緩過神來,意識到自己不是在給別人上課……
我呆呆地握著手機,嘴里一直“嗯嗯啊啊”著,不知說什么是好。
(1)下列對這篇小說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的分析和鑒賞,最怡當的兩項是(5分)
A.同學焦大頭號稱“金嘴兒”,最突出特點就是腦袋大,在學生時代和工作后都是引人注目的風云人物,事業一帆風順,只是家庭生活不盡如人意。
“我”與“焦大頭”二十年后見面,卻沒能享受到他天南海北地“神侃”,令“我”很掃興,但我仍然非常惦記他的病情,表現了對同學的深情厚誼。
小說用了多種手法突出了人物性格:如對比手法,焦大頭腦袋大,他的妻子腦袋小;夸張的手法,如焦大頭患了“財迷心竅的怪病”后的種種表現。
對焦大頭的妻子雖著墨不多,但是通過“笑了一陣子”“憤憤”“越說越激動”等表現,可以看出她是一個性格爽快、敢愛敢恨、視金錢如糞土的人。
小說結尾寫“我”在得知真相后,呆呆地握著手機,不知道說什么好,表現了“我”的震驚與困惑,這無言的結局,言有盡而意無窮,引發深深的思考。
(2)小說以“金嘴”為題有何妙處?請簡要分析。(6分)
(3)小說寫焦大頭和“我”見面后言詞極少,作者這樣設計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4)小說結尾處“我”接聽電話時“不知說什么是好”,假如你是“我”,你想和老同學金嘴說些什么?要求語言符合人物身份,不脫離小說的情景,有正確的是非觀。(8分)
12.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4)題。(25分)
材料一:
隨著基藥目錄中藥飲品及中成藥的范圍拓展,中醫藥行業的剛性需求可能上升,預計市場需求在未來5年中將以每年30%的復合增長速度遞增,當前中國醫藥產業發展機遇前所未有。然而,從創新能力上分析,國內制藥企業與政府的要求、人民的期盼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與國際制藥巨頭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在京出席全國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揚子江藥業集團董事長徐鏡人介紹說,揚子江藥業始終把創新放在突出位置,聯合國內外高校院所組建了江蘇省新藥研究院,并在京滬寧等地成立分院,借助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一批國字號研發平臺,廣招海內外頂尖專家、博士領銜研發,全力推進中藥現代化進程。揚子江藥業近年來用于研發創新的投入年增幅達20%,針對重大疾病在研的各類藥物有近200個,初步形成了“研發一批、生產一批、儲備一批”的全能型產品梯隊。為推動中藥走向國際,集團正致力于藥材自動化前處理——智能投料——原輔料、成品無人輸送——機器人碼垛——自動控溫立體高架庫儲存等技術攻堅,全力打造中國首屈一指的現代化中藥智能工廠。
展望“十三五”,徐鏡人信心滿懷地表示,揚子江人制定了“十三五”大健康產業戰略,并從三個方面布局:結合傳統中醫藥理論和疾病譜變化,開發新的保健食品;研制適用于疾病人群使用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推進中藥資源再利用,開發中醫藥相關的衍生產品,爭取到“十三五”期末,形成研發——生產——銷售——服務“大健康產業鏈”。
(摘自2016年3月6日《新華日報》)
材料二:
日前,自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于文明表示,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討論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這是首次在國家層面編制中醫藥發展規劃,標志著中醫藥發展已列入國家發展戰略。
毋庸諱言,多年以來中醫藥發展面臨著諸多困境和尷尬。比如中藥飲片、中成藥、中藥注射液的質量問題屢屢被曝光。中醫中藥不分家,中醫藥是個有機的整體,中藥是中醫治病的有力武器,中藥質量是中醫療效的重要保障,藥材不地道、藥力達不到,中醫療效必然受影響。再如中醫藥管理的“令出多門”。雖然各省市衛生計生部門都設有中醫藥管理機構,但多數中醫藥管理局的設置都屬于掛牌、兼職的形式,實際上很多事關中醫藥的事情卻管不了。同時,在現行的中醫藥管理體制中都是各自為政,涉及衛生、科技、農業、工業、商業、藥品食品監管等多個部門,管理上很難形成協作,反而容易出現紕漏和事后推諉,造成管理、監督不到位。
眼下,中醫藥終于迎來了最好的發展契機,不僅有自下而上的舉國期待,期待中醫藥能夠一掃頹勢,解民眾看病之難,更有自上而下的國家扶持,為未來五年甚至十五年國家重要之發展戰略。有戰略規劃,有法律護航,可以說,中醫藥正走在正確的發展道路上。
當然,僅有大勢不夠,還需因勢利導。中醫藥諸多問題積弊已久,發展之途困阻重重,中醫藥現代化任重道遠,改革、創新當是必由之路。這不只是要解決中醫藥某個環節或某個具體問題,而是要從整體上、全局上改革、創新體制和機制,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打通中醫藥發展的所有經脈。
(摘自2016年2月29日《人口導報》)
材料三:近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在全國兩會上提交“發展中醫藥轉化醫學優勢,促進中醫藥事業健康發展”的提案,希望能推動中醫藥學科發展。轉化醫學的典型含義是將基礎研究的成果轉化成為患者提供的真正治療手段,強調以患者的需求為導向開展醫學科學研究。強化從實驗室到病床旁的聯接,通常被稱為“從實驗臺到病床旁”的轉化。“轉化醫學”是近年來國際醫學健康領域發展新趨勢,致力于迅速縮短基礎實驗研發與臨床和公共衛生應用之間的距離,為開發新藥品、研究新的治療方法開辟出了一條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新途徑。吳以嶺認為,近年我國中醫藥現代化發展中并未發揮出轉化醫學的優勢特色,在中醫藥教學、科研、新藥研發中出現“教學的不會看病、看病的不認識中藥、研究藥的不懂醫”三脫離現象,影響中醫學科規律的體現和健康發展,導致新藥研發低水平重復,臨床療效難以提高。(摘自2016年3月5日《中國經營報》)
材料四:今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繼續提交議案,呼吁加大中醫藥國際化的步伐,讓中醫藥這一中華瑰寶造福更多人。美國FDA對食品藥品的準入審核是非常苛刻的。專家們不停地提出各種問題:“你們中藥里為什么有這些成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藥效?如何保證有效成分的穩定性?”……張伯禮說:“這就是國際化給中醫藥提出的全新課題。這一系列課題,也倒逼中醫藥的科技創新。”以天津天士力制藥的“復方丹參滴丸膠囊”為例,這個產品在申請美國FDA臨床研究的過程中,從藥材、提取、制劑到配伍配比、藥效物質、作用機制等均需要滿足美國FDA的嚴格要求。為此,倒逼天士力加大了技術研發力度,產生了數十項國際專利,解決一系列技術瓶頸,建成了目前中國唯一的“中藥4.0”智能化的生產線。“要讓世界接受中醫藥,就必須將中醫藥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他說:“國際化,意味著標準化。標準化,就必須數據化。中藥的成分、藥效、藥理、安全性都要用數據說話。將傳統知識和現代科技相結合,才是中醫藥國際化的正途,也才能讓世界真正認識中醫藥。”有專家認為,中藥國際化的關鍵是復方制劑的標準化、規范化。97%的中藥是復方,單方只占極小比例。目前,許多單味藥材和中藥提取物的療效在國際上已被普遍認可,但這并不表明中藥國際化之路已走通,因為復方才是中藥精髓所在。現如今,世界對中醫藥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去年,美國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看過中醫的人、愿意接受中醫治療的人已經超過50%。全美一年每人平均接受中醫服務的次數近2次。在美國從事中醫藥相關工作的人差不多有4.5萬人。在歐洲,接受中醫藥的人就更多了。還有一個數字也很說明問題,在天津中醫藥大學,目前有2000多個留學生,來自130多個國家,他們都是來學習中醫藥,來天津“尋根”的。張伯禮說:“這些數字還在逐年增長,說明中醫藥的國際需求在不斷擴大。”(摘自2016年3月7日《今晚報》)
(1)材料一和材料二關于“如何促進中醫藥發展”的表述有哪些異同?請概括說明。(5分)(2)閱讀材料一和材料二,簡要說明當前我國中醫藥發展的機遇有哪些。(6分)(3)根據材料三,談談“轉化醫學”的意義以及在我國中藥領域的必要性。(6分)(4)閱讀材料四,談談“中醫藥國際化”的意義。(8分)
上一篇:安徽省馬鞍山市2016屆高中畢業班語文第二次教學質量監測試卷及答案
下一篇:四川省2016年普通高考語文適應性測試試卷及答案